声屏世界
    主页 > 综合新闻 >

周村情结

文 | 杨爱武

(一)

多年前,当我还是个小丫头的时候,每当学校放了暑假或是寒假,我都要到周村的两个姑姑家住一段时间。

大姑家住在一棉宿舍内,二姑家住在南下河。从大姑家到二姑家步行二十分钟左右。从大姑家去二姑家,经过一棉厂门口、一棉俱乐部,再往东,路北边是一排商铺,有副食店、五金店、杂货店,我来回时常去那些店铺里流连,路的南面有一条东西向的小河,河北岸站着一排柳树,河南岸是一排二层小楼。由此再往东,是下河的一段上坡路,我二姑家就住在坡中间。这二十分钟的路程,连结着两个家庭,这两个家庭仿佛两个不同的世界。

大姑家住着四间北屋,东头一间住着大表哥,西边三间由内墙隔开,大姑住里间,两个表姐和小表哥住外间,表姐们的床东西放,小表哥的床南北放,两张床隔了不到两米的距离,用布帘子隔开。我去时享受贵宾待遇,和大姑睡在里间的大床上。

大姑家住的地方宽敞,我大多数时候住在大姑家。住在大姑家,可以吃到大姑精心准备的一日三餐,可以去厂区大澡堂洗澡,可以去俱乐部看电影,可以和院子里很多同伴一起踢毽子,跳皮筋......二姑那时还上班,我一般只是饭点去二姑家玩玩,有时也在二姑家住上一两宿。

在二姑家,我喜欢去大街上那铺满青石板的地面走走,去逛逛那些风格各异的店铺,去大街口的戏台前听那南腔北调,更有那些吸引小孩子眼球的万花筒、木蛇、咕咕铛子等,我那时看周村,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满眼的新奇。

从二姑家往东走,是当时赫赫有名的周村百货大楼。我曾跟随表姐去那个气派的百货大楼逛过:干净整洁的购物环境、琳琅满目的商品、好闻的味道、举手投足透着时尚潮流的营业员.....徜徉在那些柜台前,我的心里怯怯的。

我没有想到,时隔二十几年后,在周村百货业十分凋敝的情况下,我以超市店长的身份,把一家三千平米的超市开到了周村百货大楼对面,开到了周村人的惊讶中,开了这个百年商埠超市的先河。五年的时间,超市红红火火地发展着,超市的名字响遍周村每个角落。

二姑得知我在周村开超市的消息,专门包了水饺,让表妹喊我回家去吃,我竟是没有顾上。五年的时间,我往返于周村张店之间,像那只停不下来的陀螺一样,好像总也没有时间去看望相隔不足一里的二姑还有深藏在我记忆中的大街。

2003年6月,我随母亲去周村给二姑过生日。到了二姑家,还没有落座,我就提出带女儿去逛逛大街,去走走那青石板铺成的街道,去看看那个多年未见的戏台。母亲和二姑相对一笑说:“去吧。”

出了二姑家的胡同,就看到了“丝市街”的东门。到了“丝市街”入口,我像怕扰了熟睡的亲人一样,抓紧了女儿的胳膊,放慢了脚步,然后,一步、一步地,步入了小街的深处。我细微捕捉着映入眼帘的一个个场景,一件件物品,当我看到那几家绸布店、茶庄,还有照相馆的时候,我清晰地记起在那家绸布店,当我第一眼看到那花色各异的柔柔滑滑的丝绸的时候,我就喜欢上了她。我记起就在这家绸布店,表姐为我做过一身紫色的绸衣裤,很好地凸现了我刚开始发育的腰身;在那家照相馆,在一束假花的点缀下,羞涩的我绽放了如花的笑颜。我知道,这就是在我的记忆里深藏了三十几年的大街了。

(二)

走进大街,踏在青石板砌成的古道上,一抬头,一个“大清邮局”的招牌让人有了穿越时空的感觉。

前行,映入眼帘的是三益堂印刷书馆。岁月的风霜班驳了曾经的风光,却无论如何也遮掩不了它曾经的辉煌:当年,蒲老先生的《聊斋志异》就是从这里开始走向了世界。站在书馆前,人们仿佛看到了行色匆匆的长山县令王金范在对传抄文进行编辑整理后,交由这家当时周村最大的印刷出版行且居书室(后改为三益堂)印刷发行的情景。

(图片选自网络)

一缕茶香从三益堂对应的老字号“泉祥”茶庄袅袅而出,这是174年前东方商人孟雒川的父亲开办的,是迄今为止孟氏“祥”字号中经营历史最长的老字号,被载入了《中国老字号》一书。

与“泉祥”茶庄相邻的一家茶庄门前的巨大的铜壶吸引了我的视线,铜壶里循环往复地望外倒出的茶水,引的人忍不住想去接上一杯尝尝。

走过茶庄,不远处有一座非常气派的欧式建筑,这就是由孟雒川的父亲投资八万两白银创建的谦祥益绸布庄,现在这里经营的是周村“大染坊”牌粗布系列产品和周村特有的丝绸产品,二楼再现了当年孟雒川的办公生活起居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