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视听为一体扬声屏合力优势
来源:声屏世界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8-03
大众传媒发展到今天,已形成新的格局:广播与电视结合,广播电视与报纸结合,有线与无线结合,声屏与网络结合,多种媒体互相合作、渗透、融合,各个媒体不再是孤军作战、单打独斗,形成诸媒体之强大合力,这是新闻事业发展的大趋势。目前,广播电视战线在如何发挥声屏合力作用上,还处于缺乏有组织、有领导,零打碎敲、各自为战的状态。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从业人员和决策层在理念上偏向于电视的“音画”优势,偏向于竞争,忽视了合作;在机制上,缺乏沟通交流、统筹谋划;在实际上,多是孤军作战,缺少联合行动。改变这一现状的主要途径,无疑是反其道而行之,大兴合作之风,融“声”“屏”二位一体,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系统工程的整体功能作用。
建立灵便、高效的统筹机制
没有一个反应机敏、调度及时、统筹管理的新闻机制,就无法保证广播电视宣传系统的整体协调与科学运作。
新闻宣传的过程无非是传与受两大系统,因此广播电视宣传系统的管理机制应围绕“传”“受”双向建立、健全与完善。其主要功能是节目、栏目板块的设置、调整、充实、撤并,报道计划的制定与监督执行,联合策划重大新闻、典型宣传、大型节庆活动及主题晚会,组织“声”“屏”联合行动,定期或不定期对广播电视节目、栏目进行受众调查,作为节目设置、定位的依据等。
目前,我国媒体受众的反馈工作,报纸好于广播电视。报社都设有群众工作部,担负受众的调研工作。广播电视系统中中央好于地方,但这种状况随着很多地方广播电视台的 “民生新闻”节目的设立,略有好转,即通过受众反馈,及时统筹协调,改进传播手段,改进节目的合理设置,获得最佳广播电视宣传效益。
充分发挥 “声”“屏”“联合舰队”优势
如果说传媒是一座五彩缤纷的花园,那么,广播、电视则是两朵交相辉映的红花,惟有“声”“屏”结合起来,才能形成优势互补。
广播开通的热线电话,可以及时和听众交流,及时得到听众信息的反馈。海口广播电台101.8新闻综合频率,在早间新闻节目中开设了听众“点播新闻”环节,听众打进电话点播自己关心或感兴趣的新闻,听众成了节目的参与者。当今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发生了任何事,就能通过互联网走进广播(因为大多只有文字和图片,而没有成片),而电视台因诸多因素的限制,不可能和各个国家连线,不可能派记者出国实地采摄 (央视及财大气粗的电视台除外),即使是地方新闻的采播,电视播出的速度也稍逊广播一筹。然而电视所具备的声画一体,又是广播的软肋。
2006年的欢乐节,海口广播电视台“声”“屏”联袂出动,广播现场直播,发挥快、新、活的特点;电视则扬其声画同步的优势,二者结合把节日的盛况第一时间呈现给椰城的听众和观众。看不到电视直播的,可以先“听”为快,有空的时候再看电视,通过电视把广播单一的声音描绘转换成鲜活的声画,这就形成了“声”“屏”交相辉映、二位一体的宣传态势。“声”“屏”的通力合作,受到了市领导及市民的充分肯定和褒奖,效果很好。
广播电视成功合作的例子不胜枚举。现代医学和心理学证明,人的记忆力是由视觉、听觉、嗅觉三要素构成,其比例是:视觉占85%,听觉占11%,嗅觉占4%。由此看来,在报纸、广播、电视对受众传播印象最深的是报纸,其次是电视,再次是广播。当然,不能由此得出结论,广播的宣传效果就是“老末”,因为广播的“易逝性”还可以通过多次重播来给予弥补,且其先“声”夺人的高时效性和覆盖面广的方便性,都是报纸电视所不具备的。俗话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声”“屏”相互结合,则可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变随机配合为有机结合
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媒体间的相互竞争越来越激烈、无序。在一些人的眼中,广播是小儿科,是夕阳产业,电视是如日中天的宠儿,甚至一些领导也有重电视轻广播的心理。在广播系统,“声”“屏”间的联袂宣传大多属于随机性,这样就会产生很大的随意性,无法形成有机性、经常性的合力宣传。比如在全国各地广播电台开设的《行风热线》节目,中央要求省、市、县的政府各部门负责人都要走进直播间和听众直接交流,解疑释惑,受到民众的欢迎。然而,电视也只是在节目开播的时候,作为当天的新闻走过场似的报道了一下,随意性太强。如果在每一期节目中,电视都能走进广播直播间,或直播,或录播,“声”“屏”通力合作,那么其影响要大得多。我们可以通过行政手段,把随机性合力宣传变为规范化、有机性的合力宣传。
立足岗位,发扬团队精神
广播、电视合力宣传的核心与基石即团队精神。任何一种机制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况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媒体由于自身利益的驱动以及编采人员受功利主义的诱惑,都会对“声”“屏”合力宣传产生逆向冲击。南方某市一局台合一的新闻媒体曾规定:电台、电视台采访时,在其中一方缺席的情况下,应向对方提供重点新闻的稿件。然而,在一次随市领导赴外地采访的活动中,受名额限制,电台未能派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