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屏世界
    主页 > 期刊导读 >

网络时代“语言创新”应引起重视——有感于国

从中国电视报获悉,近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出《关于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中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通知》,指出类似把“尽善尽美”改为“晋善晋美”,把“刻不容缓”改为“咳不容缓”等随意篡改,乱用成语的现象,以及使用或介绍根据网络语言,仿照成语形式造的词语,如“十动然拒”、“人艰不拆”等,都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的精神相违背,对社会受众尤其是未成年人会产生误导,必须坚决予以纠正。 笔者曾在十几年前,写有《“成语新编”应引起重视》一文,发表在报刊上。时至今日,这种“语言创新”现象越演越烈,的确应当引起重视。我们明白,广告要在有限的版面或声屏上,靠简短的文字达到唤起人心的效果,确实要有点“画龙点睛”的功夫。在广告语的写作中,运用我国民族语言中千年来经过千锤百炼的成语,成了广告语写作最常用的方法。因为成语即现成话,它是长期以来形成的词组,能以寥寥数字说明一个道理、一件事实,或者比喻一种现象,收到言简意赅、生动形象的效果。长期以来有部分广告语创意者为了创新出奇,不自觉地进行成语新编,使成语的语言规范走入误区。这样广告的效应容易产生异议,带来了一些负面的效果;而在语言的规范上,违背了成语特征,即违背成语的语义的完整性和结构的定型性。 语言大师鲁迅曾以《人生识字糊涂始》为题著文,明示当时那股不伦不类写作文风的危害性。现在许多广告以及使用或介绍根据网络语言、仿照成语生造的词语。有的代用得很巧妙,会令人顿感一字之改而得生趣盎然,但更多的是叫人不懂或不信。例如治疗咳嗽的药物广告将“刻不容缓”变成了“咳不容缓”,本意是治咳不容缓,去掉“治”字如何理解?空调器广告将“终生无憾”变成了“终生无汗”,按照医学规律,一个人“终生无汗”不见得是好事;治胃药广告将“无微不至”变成了“无胃不治”,“无胃不治”的药大概是不会有的。 对于这种创新,我们应当怎样认识?这个长期以来的问题是:这种“语言创新”现象是不是面临着一种形式的“人生识字糊涂?” 这种利用谐音等方式来改造甚至是生造成语的现象,在我们的身边的确流行了很久。 比如: “合情合理”变成了“盒情盒理”(月饼广告) “机不可失”变成了“鸡不可失”(烧鸡店广告) “其乐无穷”变成了“骑乐无穷”(摩托车广告) “一鸣惊人”变成了“一明惊人”(眼病治疗广告) “别具一格”变成了“别具一革”(皮革制品广告) “天长地久”变成了“天尝地酒”(酒类广告) “十全十美”变成了“食全食美”(餐饮广告) 还有“别来无恙”变成了“鳖来无恙”; “与众不同”成了“与众不痛”; “贤妻良母”成了“闲妻良母”; “百依百顺”成了“百衣百顺”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最初只是出于商业目的,利用改造成语来吸引大家的注意。然而如今这种现象却已成泛滥之势,大量自造的词汇和成语开始从网络蔓延到传统媒体。这其中有一些词语例如“给力”、“山寨”等等,由于与原字契合度较高,人们沿用后,加入到汉语的词库中。然而面对“十动然拒”,“人艰不拆”这样的词,连经常上网的人也会有点犯糊涂。 对于广大受众,尤其是对接受汉语文化的儿童,中小学生来说,媒体既有娱乐的功能,同时也是获取信息、学习知识的重要渠道。尤其是广播电视节目,因其权威性,覆盖率,人们会先天地认为这里传播的信息和知识都很准确,从而更容易受到影响。 近年来网络上出现的“×大大”、“×麻麻”也让人糊涂,这种语言不仅不规范、不文明也不严肃。年轻人发微信,常常把“有没有”写成“有木有”,就连电视的广告用语也使用微承诺、微行动等新词汇。“微”究竟是什么意思?实在搞笑。 信息时代中,青少年每天接受的信息量庞大,这些不规范的语言会对青少年产生极坏的影响。我认为,人人都有责任规范使用语言文字,使我国的语言文字朝着健康的方向前行。因此,我非常赞成广电总局对不规范语言的禁令,希望新老媒体认真执行。 从中国电视报获悉,近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出《关于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中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通知》,指出类似把“尽善尽美”改为“晋善晋美”,把“刻不容缓”改为“咳不容缓”等随意篡改,乱用成语的现象,以及使用或介绍根据网络语言,仿照成语形式造的词语,如“十动然拒”、“人艰不拆”等,都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的精神相违背,对社会受众尤其是未成年人会产生误导,必须坚决予以纠正。 笔者曾在十几年前,写有《“成语新编”应引起重视》一文,发表在报刊上。时至今日,这种“语言创新”现象越演越烈,的确应当引起重视。我们明白,广告要在有限的版面或声屏上,靠简短的文字达到唤起人心的效果,确实要有点“画龙点睛”的功夫。在广告语的写作中,运用我国民族语言中千年来经过千锤百炼的成语,成了广告语写作最常用的方法。因为成语即现成话,它是长期以来形成的词组,能以寥寥数字说明一个道理、一件事实,或者比喻一种现象,